摘要:
散文有哪些语言风格1、散文语言要求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2、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
散文有哪些语言风格
1、散文语言要求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2、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
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
3、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舒缓、自然、冲淡、隽永,这与他的处世哲学、生活趣味有关.徐志摩的散文语言华丽、繁复、奔放、自由,无疑是他张扬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反映.
拓展资料
谈谈散文形式创造的特点.
其一,在叙述方式上,散文对事物的反映都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虽然也使用记叙、议论等叙述方式,但又无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读起来使人犹如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聆听其倾诉衷情,备感亲切.
其二,在艺术表现上,散文虽不像小说、诗歌、戏剧那样有特定的要求,但也需要相当的"机智".有人曾将散文的艺术表现比喻为"用奇兵"——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机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读散文,我们常常看到作者对事物的体察与描写总是那么精细入微.作者善于抓住最富特色、足以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细部,寥寥几笔,便能写出十分丰富与复杂的内容,或个人情思,或人物风貌,或山水美景,或环境气氛,让人"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那么细致,那么清晰,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二是侧面暗示.短小的散文,采取侧面的、暗示的写法,往往要比采取正面的平铺直叙,其艺术效果更佳.
这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而且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从而更进一步拓宽和丰富散文描写的境界.如老舍的《小麻雀》,就带有很深刻的暗示性.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渗透在对小麻雀的描写里.
"它被人毁坏了,可是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因为那小猫出世也才有四个来月,还没捉住过大老鼠,大概还不曾学会杀生,只是把小鸟衔来玩玩罢了.""它不预备反抗了,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于被毁坏和48的弱小者的同情,并寄寓着对弱小者能以抗争求生存的期望,同时还蕴含着一些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不过,读这类暗示的写法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根据作品的实际,认真地、仔细地思索体味,切忌牵强附会地去"发掘"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味",以免造成误读.
其三,在结构和行文上,散文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节奏".那意态,的确有点像"散步",似"闲谈",如"行云流水".它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主要是由于作者对所写的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实现.具体情况又各自不同.
就结构而言,有的比较讲求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杨朔的《荔枝蜜》等等;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
如肖乾的《枣核》,张洁的《挖荠菜》等等;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就文体而言,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和优美,而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质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
读散文,应留心:作者怎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地结构和安排语句,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我们留心这一切,归根结蒂还是为了更深细地体味出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 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 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
当代散文的特点?
追求意境之美是孙犁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孙犁非常强调散文作家的时代责任感,认为散文创作应当热切参与和推动现实生活前进.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美好境界.他的前期散文,如《织席记》、《采蒲台的苇》、《服装的故事》等,就是现实生活的美好意境的提炼和反映.对孙犁来说,冀中平原上的一片荷花,一根芦苇都深深地浸润着作者的情愫.《采蒲台的苇》写的是白洋淀人民同敌人一次斗争的故事,它把苇的"骨性"和人民的斗争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白洋淀里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因此,"在战争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时候.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经过作者的铺排描写,"采蒲台的苇"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境.在《服装的故事》中,作者记叙了一段他从延安到冀中途中的故事,他的任务是给女同志赶毛驴."那些婴儿们,装在两个荆条筐里,挂在母亲们的两边.小毛驴一走一颠,母亲们的身体一摇一摆,孩子们象雏燕一样,从筐里探出头来,呼喊着,玩闹着,和母亲们爱抚的声音混在一起,震荡着漫长的欢乐的旅途."在这种情景中赶路,虽有旅途的劳累,也自有悠然舒畅的乐趣.
孙犁还从对往事的回忆中勾画出乡村风俗的隽永意境.《度春荒》一文,在写了家乡父老乡亲挖野草度春荒的艰难情景之后,又写下了充满生趣的美好情景:"在春天,田野里跑着无数的孩子们,是为饥饿驱使,也为新的生机驱使,他们漫天漫野地跑着,寻视着,欢笑并打闹,追赶和竞争"."春风吹来,大地苏醒,河水解冻,万物孽生,土地是松软的,把孩子们的脚埋进去,他们仍然快乐地跑着,并不感到跋涉." 这位经历过战争硝烟洗礼、经历过人生大悲大喜的老人,以一种返朴归真的深沉心境,把目光重新投向身边那些平凡的事物,那些记忆深处偏僻的角落,凝神思索,并从中发现某种朴实而永恒的意蕴.他写花、写果、写河、写自己曾有过的书的梦与画的梦,写钢笔的故事、牲口的故事、报纸的故事,写晚秋的白蜡树、故居的老屋,也写自己的病期经历、亡妻无比珍爱的一块包袱皮.他曾这样描写身旁一株普普通通的白菜花心:
"……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膨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193.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193了."(《菜花》)
杨朔本质上是一个诗人.早期的钻研古典诗词、酷爱诗歌创作,是他个性和气质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与显现.他自己曾悦过:"我该是个诗人!"但革命战争把他推向了小说和通讯.他在他创作的前三个阶段里一直是交叉并进地写作着这两种文体,基本上抑制着他的"诗魂".从《香山红叶》等文章的创作开始,他才找到了自己诗情的喷吐口,一发而不可收地酿制了一篇篇贮满诗意的散文,使作家和作品、为人和为文、气质和风格得到了比较的一致,相对的统一,使他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诗体散文".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这在散文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象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这不啻是他在散文艺术王国里的勇敢宣言!散文,历来就是"直说",所谓"直陈其事","直抒其情",只是讲究"情文并茂"而已;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虽写出了不少情境交融的佳作,相当注重炼意和锤句,开始使散又贮满了诗意,但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艺术主张,也没有把这种倾询贯彻于他的全部作品.杨朔则不同,他努力标新,大胆走自己的路,揭出了"以诗为文"的大旗,并以自己丰厚的艺术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与成功——这正是他比他的前辈们高明、出新的地方.
杨朔散文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
他是造"境"的能手.场面、对话、景观、氛围,他只消精练的几笔白描就能使意境全出,神情毕肖.如在《海市》中,他写奇异的海上幻景,把个海市蜃楼写得影影绰绰、飘飘缈缈,使人读之大有仙风扑面之感;在《泰山极顶》中,他写山是"眉目分明",写古松是颜色"浓得好象要流下来",在他的笔下,天光山色,流水松涛,"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在《雪浪花》中,姑娘们嬉戏海边观赏浪花击打礁石、"老泰山"妙语解疑的场面,是那般欢快、奇警,富有境界;而在《荔枝蜜》中,"我"沉吟地望着远方,辛劳的农民们正在水田里俯身插秧,画面又是那般开阔、静谧,令人逻想,杨朔的散文,篇篇都有它独异的艺术天地,而且往往是开篇即能引人入胜,这是很不容易的.在当代散文家里,象他这样具有很强造"境"腕力的作者似难寻觅.
>>>>精品(文)实时阅读<<<<
由于他的散文是"当诗一样写"的,所以很自然地它们就诗意盎然.这个"诗意",主要表现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上.象《泰山极顶》里,以"倒展"开来的"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为贯穿线索,当它"露出画卷最精彩的部分"时,文势突然翻跌,点出"我们分明看见另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的主题,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在思想升腾中溢满了浓郁的诗意;在《香山红叶》里,"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双关写法,使香山"红叶"和"老向导"随着文章内容的渐次展开而逐步靠拢、贴近,终于相互沟通,融为一体,在象征的巧用中漾出了新清的诗意;《茶花赋》中,一句"童子面茶花开了"象诗眼一样,使画出"祖国"面貌特色的"难题"迎刃而解,全文诗意顿生;《樱花雨》中,君子"忍不住"悄声所说的"敢情是罢工吧"一句话,以及她柔和眼神中跳出来的"两点火花",使"我"深感"错看"了她,"想不到在这个怯生生的心灵里,也隐藏着日本人民火一样的愿望",在一"抑"一"扬"中使思想升华为动人的诗章.其它,象一只蜜蜂,一堆蚁山,一颗宝石,一盏小灯,一簇浪花,一弯夜月,一尊"鹤首",一泓泉水,在杨朔笔下也都抹上了"诗"的色彩.他曾这样说过:"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杨朔总是这样在生活中寻觅"诗意"的:他一旦动情就苦苦思索内里的"底蕴",并凭着他"自有诗心如火烈"的气质、意匠,把它"化"为作品的诗思、境界,这样,自然就"散文亦是好诗篇"了,"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杨朔的散文多写得往复三折,布局精巧.他的文章讲究"起笔",一般总是先声夺人,起势不凡;然后就波澜跌宕,往复三折,极尽"转弯"之能事,以收"曲径通幽"之妙;最后,多是"卒章显志",认识骤然升华,顺势翻出新意,从容"点睛",含蓄止笔.他的这种严谨的结撰功夫,使他的散文作品酷似精心修剪的盆景艺术.
另外,他的散文的语言是清新俊逸、雅俗共赏的.他写惯了小说,所以"口语"是其文章的底色;他又精通古典,擅长外语,因而又不时地糅入一些颇为雅致的书面词语.这样,就形成了他作品可读、耐读的特有语言风格.
但杨朔散文也是有其明显缺点的.这个缺点我们可以从更高的美学的层次上来认识它.他的散文除了人们常常说到的具有"诗魂"之外,实际上,它还同时具有通讯性和小说化倾向.这是和他由写通讯、小说(而且写了那样长时间)走向写散文分不开的.艺术散文的题村多为往事回忆(或"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杨朔则不然,他的散文的题材都是相当"现实"的,不是"忆旧"而是"追新",是未经沉淀的新生活的掠影.早先的《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石油城》是这样,后来的《香山红叶》、《雪浪花》还是这样.这一方面固然增强了艺术散文的现实感,使它保持了和生活同步的"新"面貌(这是非常可贵的,是杨朔散文的一大优长);但另一方面却留下了报道气的痕迹.如《海市》,总感到它是报道长山列岛今昔巨变的.《雪浪花》,总感到它是记写"老泰山"遭际、性情的.这样,文章的客观性就会挤压主观性,"它"或"他"就势必会排斥"自我".这种残存的通讯性,不能不影响艺术散文个性和感情的充分发挥.小说化倾向也是如此.《雪浪花》最典型,它发表后曹禺最早评论这篇作品,就说它是一篇"好小说"①.象这样刻画人物、讲究故事的文章还有《香山红叶》、《海天苍苍》、《百花山》、《黄海日出处》等.即使是象《茶花赋》、《荔枝蜜》这样的作品,那里面也有"普之仁"、"老梁"这样的人物(其实,他们是完全何以更加"淡化"、"虚化"的).多出现人物,多使用对话,这几乎成了他散文的一个特点.这些,和诗化倾向结合起来,就较多、较重地偏离了艺术散文的内在轨迹.可以说:杨朔散文是独特的、新颖的、有创造的;但它并没有全面体现、充分发挥艺术散文的美学特质.表现"自我"的不足(他几乎没有一篇写"主体",写"内宇宙"的作品),这是通讯性所造成的:作品人工气的存在,这是小说化的必然影响;文章雕凿痕迹较重、失之太"做",这又是诗化主张带来的结果——看来,他在进行大胆艺术探索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昂贵的代价.
散文虽然与诗毗邻,但它永远是散文而不是诗.把散文写成诗(杨朔散文实际上是以"诗"为主导的"多声部"大合唱,交响乐),并不是散文的坦途.但杨朔毕竟是大手笔,所以他还是大致把握住了作品的"火候"、"度量",做到了独辟蹊径、自成一体;那些学步者也走此"途"(这本非"正道"),则"东施效颦",了无成就,这是杨朔不能负责的.至于指斥杨朔"粉饰",更加离谱,既乏"知人",又未"论世".评价这样一位有才华、有创新而又有勇气、有203守的优秀艺术家,是应该更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
秦牧是一位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与众不同.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的散文格调高昂,立意深刻,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谈趣闻之中,赞美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用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格调统帅作品,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宣传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充满了对一切腐朽、149秽、丑陋事物的憎恶之情.他的作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像的艺术手段,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在讲古论今中阐述主题.
秦牧的作品取材广泛,大到大千世界,小到一粒种子,容量大,几乎无所不包,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各个题材都充满诗情画意,艳丽缤纷,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巧妙融合,景中有情,景中生议,议中升华,叙中产议,叙中融情,秦牧的散文运用表达方式独具匠心.譬喻、警句精彩纷呈,许多内容知识性、趣味性十足,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求知欲望,获得新鲜的美感,他的散文给予读者的教育、影响是独树一帜的.
刘白羽的散文创作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他曾说过:"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一个最富有时代感的人".①他正是一个热烈地追寻着"时代感"的作家.他常常是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从中国革命的广阔背景之上,去观察生活、反映现实,力求节奏清晰地勾勒出中国革命的足迹.这样,祖国由"黑暗"而"黎明",而"日升",而"大放光明"的历史性巨变,就成了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他说:"从英雄的战争到沸腾的建设生活,我的心随同时代脉搏而跃动,我也就一直继续写下来.现在收集在这里的一些篇只是我写的一部分,不过从中还略微看得出中国血的战斗的一点历史脉络、火热建设的一点闪光."②刘白羽是一个不倦的战士.他不仅亲眼目睹了"一个旧世界的崩溃,一个新世界的壮大"的过程,而且亲身投入了这场震撼大地的血与火的战斗.因此,他和这战斗的时代是声息相通、结为一体的.时代铸就了刘白羽的创作.他创作中的全部优长及缺憾,都是时代的准确反映和真实记录——了解这一点,是了解刘白羽创作"奥秘"的一把钥匙.
他的散文的突出特色之一,是他总是以斗争的生活取材,善于表现生活的壮美.
他喜欢我们这个充满了新与旧、美与丑、光明与黑暗、方生与垂死的尖锐斗争的"革命大时代",认为只有"勇敢,搏斗,急流勇进才是我们的生活"(《怒海》).因此,他在选取写作题材时,总是爱剪取那能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大时代"的一角.这样,炽热的战斗,勇猛的进军,沸腾的工地,雄壮的欢歌,差不多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革命战争,他更是充满了难以抑止的亲近感情.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革命战争的热情礼赞,《灯火》就是其中写得最浓烈的一篇.即使是写景,他最喜欢写的也是高山、大海,日出、黎明,不灭的灯光、奔泻的江河,以及那在风狂浪险中拚搏奋进的一叶扁舟.他之所以喜爱这种阳刚之美,雄壮之美,自然不是偶然的.他说:
当我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潮影响,投入革命的激流,冲入战斗的搏斗,我有了崇高的理想与信仰,我受到血与火的锻炼,我的情感思想变了,美的观点也变了.自然,不是旧的一切都抛弃了,而是经过了扬弃,我所爱的,我所写的,就不同了.于是,我的经历、我的修养、我的人格、精神、气魄,熔而为一,成为我的风格.一道万里长江,古今诵咏者何止万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一境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境界,我写长江自不敢跟人比,但我写长江激流勇进之美,这是我所得之长江,我所爱的长江,我的长江之美.①
这段话不仅是对他力作《长江三日》的一个极好的说明,更是对他全部散文创作风格的一个最好的概括——赞颂"激流勇进之美.——这,就是他心中的人生,笔下的主题!
他的散文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其作品里充溢着作者的革命激情.
他认为:"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流注到文章里,文章又怎能有燃烧的热情,有光彩呢?"①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创作体会.他的散文既不象杨朔的巧借人、事,"以诗为文",也不象秦牧的谈天说地、"知识"密集,他看重的是感情与体验的倾吐.他的作品,一般以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亲闻亲历的事实的联想作为全文的内容,在纵横开阖之中流注以激情的议论,从而使其"燃烧"着一种哲理的光彩.就写法而言,刘白羽的散文是比较道地、比较纯正的.譬如他的《平明小札》中有一篇《急流》,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今天,当我静静的望着深远的夜空和灿烂的星群时,我理解到:那江流上有一条平安的道路,这道路是属于勇士的.勇士乘那奔腾澎湃之势,追风逐电,翱翔自如,转瞬千里;而懦夫还没有进入激流,早已为那显赫的声势所威慑,丢魂丧胆,低头徘徊,而结果也只能使自己和自己所驾驶的船只一道击沉撞碎.
……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生活在革命斗争浪涛中的人,应当作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能手,因为急流是永远奔腾前进的.
这里有的只是激情、感受.其中的"热度",读之可见.一些论者所说的他作品的"政论"色彩,其实,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激情所引出的思想的光芒,是"血"和"感情"在注入事实叙述中的一种燃烧.象这样的激情议论,在他的作品中随处能见.他的文章,总是荡漾着这种"战士的豪情".
最后,和上述两点相适应,他为文的笔触粗放、雄健,善于以铺排的句式来造成磅礴的气势,长于以绚丽的词汇来显示文采的焕发.他在遣词造句时,往往是笔酣墨饱,任情挥洒,以求其能纵横恣肆、淋漓尽致.在他看来,这壮美的时代正应该配以这壮美的文风.
作为"进军的号角"、"嘹亮的战歌",刘白羽的散文自有它的价值、地位;但毋庸讳言,他的散文的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取材的相近使文章的思想主旨较为单调、重复;激情的奔放使作品显得直露、散长;壮美的文风有时又带来了内容的空泛、虚夸.特别是这一切在当时严重"左"倾的整体氛围影响下,他因未能分清跟形势与跟时代、空洞的豪言壮语与科学的求实精神的区别而变得较为严重了.
不从泥泞不堪的小道上迈步,就踏不上铺满鲜花的大路.
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散文不散.散文不需要完整的事件或鲜明的人物性格,它是以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为线索,所选择的材料都是紧紧围绕着中心而展开.如:散文《荔枝蜜》,《白杨礼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