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部分进行有效复习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教学目标】
1. 通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题来强化学生的答题技巧.
2. 通过学生答题情况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答题规范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答题情况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答题规范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诗歌阅读,独立理解并赏析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孔子教导弟子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而且他还批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203,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8分.
1、让学生回顾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让学生回顾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步骤.
(1)确认诗歌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最后整合答案回答问题.
(2) 写什么--对应形象的考点.
怎么写--对应语言和技巧.
为何写--对应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学生活动
1.打出诗歌训练题名,给学生15分钟每题的时间完成训练一.
2.在学生做题期间巡视学生的答题情况.
3.打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答案:找出缺得分点的,书写不规范的和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的答案,投影出来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怎么样才能够拿高分.
4.给学生5分钟完成训练二的第2题.
5.学生之间小组互相评价,给别人打分,并且说明原因.在学生打分的时候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指导.
三、知识建构: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
1、从题目切入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2、从注释切入
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或注释词语,降低难度.
3、从意象切入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4、从语言切入
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懂诗词.古人创作诗词特别重视语言的锤炼,不少诗歌都因为一个或几个字词运用精当而使整首诗生动耐读而意兴盎然.
5、从题材切入
古诗常见的题材有:
①思乡 ②隐逸 ③咏史 ④幽怨 ⑤游子 ⑥从军 ⑦边塞 ⑧登临 ⑨爱情 ⑩忧国 ⑾建功 ⑿感遇等等.
同一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通常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鉴赏时,抓住题材切入,便不会离谱背弦.
6、从"情语"切入
这里的"情语"是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到理解诗歌、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的切入点.
7、从细节切入
优秀的诗歌,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体.这里的"个别"、"局部"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过这个独具特点的个性,便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着的情感.
8、从背景切入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代的印记.因此,欣赏古代诗歌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
四、知识运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金谷园:西晋豪富石崇的别墅.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③这首诗写作者途经金谷园故地,因见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怀古之思.
(1).请赏析诗句"流水无情草自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3分)
(2)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3分)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五、回顾小结:
1.审好题,明考点.
2.踩准点,巧答题.
3.写好字,多拿分.
六、课外作业:
完成其他剩下的练习,总结回答诗歌鉴赏题目的方法技巧和答题规范.
附:
诗歌鉴赏答案
(一)
1、(6分)(1) (3分)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答出"闲情"给1分,答出"触景生情"给1分,答出"思乡之情"给1分.)
(2)(3分)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分析给2分.答出画面的内容给1分. 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2、(6分,每空1分.学生答案凡有错字、别字、漏字、颠倒字等和课文原文不一致的现象,此空无分.)
(1)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日暖玉生烟.(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二)
1、(1)"水无情",景物是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无情地流淌;"草自青",草空自碧绿,对人事的变迁毫无感触.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写出荒园破败的景象,寄托诗人无限沧桑的伤感之情.(既分析描写的景,又分析表达的情,3分.)
(2).第一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指金谷繁华的往事,已经随香尘飘忽而去,如今金园已是荒芜一片了:"流水""青草""日暮""啼鸟""落花",一派衰败的景象,昔盛今衰的对比中,表达诗人沉重的伤感.(写出对比,并联系诗句加以分析,3分)
2、(1)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4)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三)1、(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拂琴上尘埃.
(分析准确一联得1分.)
(2)清冷、幽静 (1分); 孤单、寂寞(2分)
2、(1)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4)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
1、 (1)傍晚 西风(2分)
(2)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分)
2、 (1)侣鱼虾而友糜鹿 渺沧海之一粟 (2)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4)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五)
1、(1)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他乘兴而来寻访道士,获得"禅意"后尽兴而返.
(2)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突出了一个"寻"字.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春草闭闲门"意味寻人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随山到水源"就是随山寻水源,而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也紧扣一个"寻"字.
2、(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六)
1、(1)第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是全诗的铺垫(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1分).
2、 (1)侣鱼虾而友糜鹿 渺沧海之一粟 (2)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3)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4)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七)
1、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诗歌赏析】
题解《新雷》:"千红万紫安排着",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据,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
注释:①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诗题当取其义.
②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论语?阳货》:"子73:'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于:常常在. ③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新雷》诗写的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的.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初中学过,此略.
2、(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清沙白鸟飞回.
(3)夙兴夜寐,靡有朝矣.(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什么?
文言文、名词解释、作文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阅读题.
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215、结局 (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179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58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 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
3、(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4、(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5、(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6、 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7、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三、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四、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203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 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 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 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12.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4.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5. 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6. 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7. 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
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式 立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驳论:通过反驳错误的观点,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3、怎样找论点?论点是文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判断句.提炼论点的方法有:看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看开头,是否能统摄全文;看结尾,找总结性的句子;看论据的针对性;把分论点做加法.
4、提出论点的方法:开门见山;由现象引出;由问题引出;由名言引出.
5、怎样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先通过……引出论点,再用例子(或名言、或者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6、分析一段话的作用.结构上:开头引起下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内容上:论证了作者的……论点,体现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7、论据的种类.事实论据:事例、史实、数据.道理论据:道理、格言、名人名言、俗语、公理.
8、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的作用?做道理(或事实)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好地证明作者的……观点.
9、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0、论证方法的种类及其作用:举例论证: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观点.比喻论证:生动形象的论证了作者的……观点,把道理讲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被接受.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观点,是非曲直明确,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给人深刻印象.
11、议论文的开头摆出错误的观点(或现象)有何作用?(立论文)为了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驳论文)为了树立批驳的靶子.
12、结合作者的观点补写事实论据.公式:某人+某事+结果(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侧重点)
13、删去文中的某段话(或某个词语)可以吗?为什么?公式:段意(或这个段落和词语的作用)+(如果删去,会使论证不严密.)
14、议论文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引出作者的观点;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有力的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共22分,每小题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4._______________,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初中语文教学要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________字.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应在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万字以上.6.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7.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8. 在初中阶段对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可通过考察学生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9.初中生应掌握的短语结构有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习三类.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共11分,每小题1分)( )12.团结协作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其最终落脚点是_______.A.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B.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C.关心集体,服从领导 D.谦虚谨慎,尊重同志( )13. 我国《学记》中说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_______.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4. 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应该是_______.A.选拔适合于教学的学生 B.培养拔尖人才C.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D.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15.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的三种教学计划依次是_______. 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B. 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C. 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D. 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一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_____.A.锻炼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评价法( ) 17. 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_______.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节 D.自我意识( ) 1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_______.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前后一样快 D.没有规律( ) 19. 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这是203作技能形成的_______阶段的特点.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