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如何写一篇小说的评论(魔道祖师小说评论)

admin 2021-04-03 90
如何写一篇小说的评论(魔道祖师小说评论)摘要: 求一篇小说评论或人物评论倚天屠龙论英雄张无忌个性比较复杂,也比较软弱,一生总是受他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他一生轻信而随和,只因他从小生长在远离人生的北极冰火岛,身边...

  求一篇小说评论或人物评论

  倚天屠龙论英雄

  张无忌个性比较复杂,也比较软弱,一生总是受他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他一生轻信而随和,只因他从小生长在远离人生的北极冰火岛,身边只有父母,义父三位对他之人,这些人的话,他总是十分相信的,如此,他对于人世间其他人的相信就未免成了轻信,对他人的"遵从",则成了没主意的拖泥带水了.在爱情上,他就始终犹豫不决,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与小昭这四为位姑娘,似乎对赵敏用情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究竟如何却难预料,他的个性已是这样,一切发展全得凭性格而定,连作者也无法干预了.他原先难下抉择,依他心愿,是要同娶四美,只是后来,连遭变故,才使他认定了赵敏这位异族的红颜知己,其余三人结局实是可悲可叹,赵敏身为兵马大元帅之子,统帅江湖,却对"反贼"一见倾心,最终粪土诸侯,浪迹江河.

  这也是金庸笔下第一对异族之间的爱情,它超出了民族仇恨,此安排表现了作者的非凡气概.金庸前期作品中汉人为天下的思想太浓,于此,民族平等观念崛起,他观念转变也由此开始.

  张无忌其父是武当弟子,母亲为"魔教"中人,再加上义父谢逊,"邪气"占的比重稍重,而他又当了江湖中人人痛恨的魔教教主,又于蒙古君主-民族之敌相知,而围在身边的四人又各有各的"歇气":赵敏自不必说;殷离魔教,师从紫衫龙王,练邪门武功:周芷若虽出身名门,但依从师父,速成九阴真经,加之为血洗新婚之耻,弄得也带了三分邪气;小昭虽最为纯洁善良,然而身份最为诡秘,竟是波斯明教之女,张无忌既不似郭靖得刚正守礼,刚毅果断,大气磅礴;也不似杨过的至性至情,慷慨激昂,冲动灭裂,他为人处世一点也不邪,所以他大业未成,便颓然旧隐,他虽"邪气"倒并未涨多少,侠气却真的消退不少.

  张无忌注定失败.因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不能做政治领袖.当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教主,勉强做了,结果就是必定失败.中国3000年的政治史,早就有了定论,中国成功的领袖,一是"忍",克已之忍,客人之忍还有对敌人之残忍;二是决断英明;三是有极强的权力欲,可他连半个条件也没有.张无忌不如周芷若、赵敏,更不如部下朱元璋、陈友谅,简直是望尘莫及;当然可说是他"不想干",可他又"干"了,这本身就是一件苦涩之事,等待他的不仅是失败,更有随之而来的茫然,以至最后选择归隐,屈己从人.

  中无忌一生轻信,但他重入中原的所作所为,无不是英雄本色,少年时,受人之托奉送杨不悔万里奔波寻找其父杨逍,力经风霜,生死之难,终于实现诺言,可见其英雄气概、本色、本性.至于以后率领百万之众,成为中原无林领袖,其英雄形象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金庸关注人性重于侠义之神性,关注个性重于侠义之共性,关注内向性重于外向性,从而使其思想境界及艺术修养转为更深层次.笔下人物也不是简单的观念演绎;正邪善恶并非壁垒分明,而是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存在于人生经历、人世、人性之中.金庸小说的精髓正如老子所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读书评论怎么写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严仕满

  读书评价书名《成功教师必知的22宗"军规"》

  作者:张广亮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对成功的教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功的教师是在帮助孩子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学生喜爱、同事尊重、家长信任、领导引以自豪的老师.成功的老师一定会把工作当作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把工作当作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载体.读这本书的收获,用"受益匪浅"这个词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此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来思考教师应遵守的职业规范,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它对教师自身的修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堪称是教师走向成功的领路人.如今对待工作,虽然也能做到尽职尽责,但对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却没有过深入的思考.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特点.众所周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两句话虽然几岁孩童都耳熟能详,但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却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读了《成功教师必知的22宗"军规"》中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当一名教师就好比在创造生命,我可以看到我所孕育的泥人开始呼吸.没有什么能比那么近的亲眼看到生命的呼吸更令人激动的了."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忽然间我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浑身也充满了力量.要想成为一名成功教师要富有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一定会受家长和孩子尊敬,这也是成为好教师的前提条件之一.教育中倾注了爱,教

  写一篇议论小说的文章200字左右

  随笔""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内容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人必定干枯无趣,其心必定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所以,身处现代,你选择写作,其实写作也在选择你.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怎样写教育随笔

  一,什么是教育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借事说理: 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夹叙夹议 :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

  随笔是最适合教师创作使用的一种形式.

  二,写教育随笔有什么好处

  1,能真实地记录身边世界.如果你要问我:你这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我也不知怎样回答.写教育随笔,就不会再像过去一样让我们的老师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们不能让过去的智慧,思想火花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

  2,用教育随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为要写,所以要阅读;因为要写,所以要去做;因为要写,所以要思考.写作,是一种拉动自己读,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最好的教育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最好依托.

  3,通过教育随笔,让每个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这么多的,实质性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可能一下做到,但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螺旋前进,每个老师肯定会把新课程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之余,及时把心得记录下来,不仅对自己日后工作有促进作用;如果发表,对广大同仁也具有借鉴意义.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言:"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对象,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回顾和总结教育教学过程的心得和方法,不仅积淀了个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部分成就,而且也丰富了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

  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其功赫赫.回首整个从教生涯,或许因疏于及时记载心得体会,届时找到一条清晰的轨迹不免显得有些困难,然昨日难以再现,徒留一缕憾意.

  诚然,如今的教师负担很重.有来自业务上的,更多的或许还是来自心理方面无形的压力.面对高职低聘,转岗,待岗等现实问题,使得教师们对分数不得不计较.一贯被称之为"良心活儿"的隐性工作,教师自己对"良心"两字欲说还休.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数是硬道理"的论调就不难理解.也因此会有不少教师奉行"一心只教手中书,莫管教改与科研."这种现状,结果使得教师自己只拥有一桶"死水",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也是无益的

  

  .适时撰写论文是解决上述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其203作性强,收效也显著.

  教师的论文,大致可分为纯理论的学术研究文章和涉及具体问题的教学小论文.考虑到实际情况,笔者更赞同广大中小学教师侧重写一些教学小论文.通过及时整理教学思路,记录教学心得,只会对教学起促进作用.就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缜密的思考,或查阅相关的资料,最后形成文字.这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质疑,析疑的过程.写作过程使得教师对处理问题的方法更趋条理化,更符合科学性,能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勤于笔耕教学小论文,有助于培养执笔教师的教研意识.尤其是此类小论文被报刊录用或获奖时,更能促成该教师在教学上乘势而上,提升境界.

  现代的教学形势,要求教师有传统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名副其实的"学者型教师"必须会进行学术研究,教学小论文为载体的教研是铺就学术研究大道的"基石".作为教师,不进行教研,而直接从事抽象的理论研究是缺乏立身之本的,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教研就没有科研.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踩着一个个的脚印,随时记录着这一轨迹,向教育更深处漫溯,教而时研之,不亦乐乎

  三,教育随笔写什么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如读书笔记,如教育案例,如教学反思,如学生档案记录,如心灵感悟…… .写教育随笔实际上是个思考与积累的过程.由于我们身在教育的第一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常常教有所感,倘若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心路,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而且要想把文章做大,做好,也离不开平时的点滴积累.教育随笔,因其篇幅的短小,也无需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面,因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那么,教育随笔写些什么呢

  (一)记教学得失.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试验成功与否,肯定会有所"悟",总结得失,在下次教学中自然能扬长避短.比如说,有位老师在教学"吃"字时,考虑到学生先学"气"字,后学"吃"字,容易把"吃"写成"气",因而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吃"的右半部分千万不能写成"气"字.谁料,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是有很多学生错了.手把手地好不容易教会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错了,怎么帮助学生正确记住这个字呢 她想了一个办法.一次讲评时,她对同学们讲,"今天中午,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大饿了,竟然把筷子都吃下去了."同学们都感到莫名其妙,纷纷说"不可能!""谁会把筷子吃下去呢 "见大家都在参与议论这事,她感到时机已经成熟,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让他写一句话"我吃了一碗饭".不出所料,学生把"吃"写成了"气",有同学马上站起来更正,"错了!错了!吃的中间没有一横!"她笑笑,指着这位同学写的"气"说:"你们看,他的筷子是不是给卡在喉咙里了."同学们都会意地笑了起来."你们能帮他把筷子夹出来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起了手.打那以后,学生再也没有出错,看来"筷子卡在喉咙里"给大家的印象还是相当深的.

  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主要收获在哪里 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

  教学中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 主要症结在哪里 用什么方法弥补 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好题材又诞生了.

  (二)录教学机智.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应变,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有位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本来先想表扬部分写得好的,再批评那些写得差的,看到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望的眼神时,他临时改变主意,选择学生作文的精彩地方一一作了表扬,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们都认真地对作文作了精心的修改.第二天,许多传神的字词,优美的句子和巧妙的构思,已悄然出现在不同的本子上.还有家长高兴地打来电话,说她的孩子回来之后,高兴得不得了.没用家里人催着做作业,自己认真地将作文改了又改,再认真地誉写好.而这个孩子原本就是老师准备批评的对象之—.表扬的力量可见一斑.

  (三)写教育偶得.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有所思,必有所得.如果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的话,你会发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位老师看到他校一位老师在评判学生分数时,把作业的最低线定为甲下.好一点的就毫不犹豫地给甲,再好一些的甲上.写得整洁美观的,再加上一个苹果;写得特别用心或者解题有新意的,加上两个苹果.当然,所谓的"苹果",只不过是一个刻成苹果状的小印戳而已.但这种看似"画饼充饥"式的评分方法,使原本丙丁的学生带回去的作业簿中也有了甲的佳绩,这样一来,孩子欢天喜地,家长也开心得不得了.所有的孩子的脸上都堆满了开朗的笑容,孩子们常挤在一起翻开作业本在比谁得的苹果多,并为了能得更多的苹果而在暗地里较劲.反观自己身边的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很多,而对学生的评价却很低,使得家长误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很差而常常训斥孩子,而学生老是看到自己本上是鲜红的"╳",自我感觉也越来越差,对学习日渐失去了信心,变得畏畏缩缩的,自然少了那份应有的天真,由此感到我们的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要少一些"正经",多一点欢颜;少一点"刻薄",多一些变通与关爱,这样才会取得如同这给"苹果"一样的效果.

  (四)记学习所悟.平时,我们在阅读书报时,常有所感,有所悟.记得有位老师看了《谁动了我的奶酪》想到了老师的"金饭碗"光芒不再,感到随着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生源的日渐减少,"末位下岗"已是不争的事实.惟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方能使"奶酪"永远属于自己,由此写了篇文章《谁动了老师的奶酪》,发表在《教师之友》2002年的7—8合期上,还有位老师看了《美国教师教"蚯蚓"》后在自己的自然教学中也作了类似的尝试,写了篇题为《"动"起来教(捉蚂蚁)》的文章,收获还是相当大的.课前她安排学生捉蚂蚁,并让学生把蚂蚁装在能透气的小瓶子里,这样学生对蚂蚁的生活习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课上她安排学生画蚂蚁,驱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观察小蚂蚁,然后让学生说蚂蚁的身体构造,这样一来,课本上那些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具体了,生动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当高涨.教学效果自然是那种灌输式教学所难以比肩的.我由此感悟到,创设融洽和谐的师生活动情境,可以使学生毫无拘束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要远比那种为维护师道尊严而人为地拉开师生间距离的做法高明得多.因为师生关系的不民主,最终导致的是师生关系的对立;学生会因"厌恶和尚"而"恨及袈裟",因"恶其师"而"厌其教""轻其理".在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

  在听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听课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听到的多数是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 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捕捉.

  在写教育随笔时,我们可以结合案例,作这两方面的思考:

  1,由点及面作发散性思考.李镇西老师由学校强迫女儿剪去秀发,想到学校的专制,进而联想到教育上的种种不民主现象,并就这种现象进行剖析.

  2, 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挖掘.比如说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顶撞老师"的现象,学生为什么会顶撞教师 导致这一现象的病源在哪 我们又如何去疗救 对这类情况是冷处理还是热处理 处理的结果如何 通过这件事的处理你得到什么启发 如果我们真正思考了,并付诸于行动了,肯定会有收获的.

  四,教育随笔怎样写

  很简单,只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把身边真实的世界移到自己的笔下,移到自己的手指间,移到自己的硬盘中即可,不必过分强调逻缉,不必十分讲究文采,而是你自然感受的流淌,心灵的私语,智慧的沉淀.有些教师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写东西,抑或是想起写文章就头痛,认为这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其实不然.在我们和教师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教师讲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口头的变成书面文字,就是很好的随笔.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

  随手: 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的,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

  随便 :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 :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

  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

  很多人说,要我反思一下教学没问题,但要写成一篇反思随笔,则有了压力 这是因为,通常我们认为反思5分钟也行,50分钟也可.可写文章则不同,5句话总认为算不上文章吧.就是这一观念影响了大家写随笔的积极性.为了使自己改变被动的局面,为什么不改一改这一旧观念呢 其实也没有人规定过教学随笔不可以只写五句话.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

  比如:今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择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

  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我觉得就是一篇好随笔,可能它不适合发表,但教师写教学随笔主要不是用于发表的,而是对自己教学的改变,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随笔虽然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而且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符合实际.当然,我并不是说写随笔只用五句话,而是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写则长无时间写则短.

  常写短随笔可以克服写随笔的危难情绪,可养成勤写随笔的习惯,这样坚持下去,偶尔写几篇较长的教学随笔,可以发表的随笔并不是难事.文章也是有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教师工作最忙,毕竟也有大快的休息时间,在休息时间里没有教学工作,正是修改随笔,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可以补充一下这样的内容.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 这样是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就形成了一篇好文章,发表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随笔从字数,语言方面比较自由,但也不可以随便写,它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教学实录,它是反思后的结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随笔也不是日记,如果说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可以不写,如果说某一天灵感不断,写它个三,四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精华,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直接相关.有的人只追求随笔的数量,不关注随笔的质量,几十篇下来,风格一个样,语言一个样,甚至连描述的教学情节也差不多,每天坚持写这样雷同的教学随笔价值是不大的.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

  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 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五,写教学随笔的注意点.

  l,立意要新.也就是你所写的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2,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看后既懂,又能学会用.

  3,要做到小中见大.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

  4,文章结构可多样化.教学随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实例说清楚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小结教学的心得体会.

  愿大家从现在起,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想凝聚成文字,"我手写我心",每天,每周挤时间写一点,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必将在教育征途中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

  书评要怎么写?有什么技巧?

  请记住,你的目标不只是完成书评的写作,而且要给评论本身加上一个难忘的结尾,使它成为一篇一流的报刊文章.在被评论的书已被人遗忘后多年,你都会为这篇书评而骄傲.

  ——爱德华·豪尔

  你是否想过阅读最近出的新书,然后就观感写点什么,为此还能获得报酬,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自然,这便是书评.

  摘自:编辑写作

  着手准备

  要想使文章得到发表,你不一定要为已出版的书撰写书评.许多家报纸,包括本地的消费者周报,都很高兴采用当地作家所写的有关本地区书籍的书评,地区性和特色杂志也发表书评.因此如果你熟悉某个特定地区或擅长某个特定主题,你就可以写信向出版社咨询.特别是当你对某书有好感,不妨说明你认为读者为什么会喜欢读这本书,以及为什么你尤其有资格来写这本书的书评.对此感兴趣的编辑会通过电话或信件的方式作出反应与你讨论.

  开始做事之前,你手头必须有一本想为之作书评的书.你可以写信给出版商的宣传部,说明你想为哪一家刊物写该书的书评.如果该刊物的编辑曾给你回复,表示有兴趣读到你的书评,你应将此回复附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如果你已发表了一些书评,编辑对你的文章已有所了解.他们可能会给你寄来即将出版的书(出版前的平装版本),以答复你致宣传部经理的信.

  开始时,不要为毫无报酬或报酬少而感到沮丧,就把它看作是一次练习的机会.我最初发表在本地周报上的几篇书评,每篇的报酬仅有5美元,但后来我将这几篇书评的剪报寄给《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等几家我目前工作的报社.现在我大约一个月写两篇书评,每篇报酬100美元至200美元.我还可免费获得精装版图书,书评写完后便归我所有.

  一旦你已为几本书写过书评,再向编辑写咨询信时应附上已发表的书评复制照片,不要担心咨询信发得太多.如果几个星期后你仍未得到编辑的回音,不妨紧跟着再发几封信,信中应说明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书.

  我的专长是当代小说和有关第三世界的书.其他书评作者可能擅长妇女问题、美国历史、自然、运动、船舶或科学.如果你的兴趣面太狭窄,得到回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因此,最好在信中表现出你很愿意为大范围的书籍作书评.

  每年8月和1月,出版家周刊都会列出将在下个季度出版的书籍,说明出版商和日期.你可到图书馆仔细浏览这些目录,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题目.写信给编辑时,列出你有兴趣作书评的书籍名单.

  学写书评

  怎样学写书评?首先,边阅读,边就情节和内容做笔记,记下日后可能阐发的评论.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时手边有一只铅笔,会使理解更为深人.

  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书评也会使你受益良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物都辟有书评专栏或专页,一般在接近封底处.

  不妨花些时间到图书馆浏览最新几期的《书籍分类目录》和《当代文艺评论与批评》,这里发表有大多数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书评摘要,由此可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此你还可读到那些你没有时间去看的书的简略的情节摘要,这为你写书评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

  你很快会发现,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开篇

  写好开篇段落对书评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

  开篇之前,先做一下笔记,问自己一些问题:

  ·贯穿此书的主题是什么?

  ·与同类书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你可能就知道该如何人手了.

  一般来说,作者姓名和书名应该在第一段21现,但有时你可能会从书中最重要的观点说起,犹如书评专门评论该书的主题.

  下面是我为一篇有关大学生活的讽刺小说所写的书评的开场白,它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处于喧嚣混乱之中.不,不是学生调皮捣蛋,而是教授们在学院的走廊里留下斑斑血迹,他们都以自以为正确的政治观点(poiticalcctness)向对方进行猛烈攻击."

  之后,又隔了几句话,我才写出作者的名字依赛玛利·瑞德和书名《日本的崛起》.在第一段中,我称它为一部"趣味横生,耸人听闻的小说".一般说来,文章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两个形容词就够了,过后你可在此基础上扩展.

  为非小说书籍作书评时,最好先对此书主题的背景作简短介绍,尤其是当一些读者对主题不太熟悉时.例如,我发表在《圣·佛朗西斯科编年史》的一篇书评就是这样开头的:"最近来自南非的新闻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惊恐.这个国家即将获得自由,但它的人民却搞起了内部206乱."

  下一句才指出书的名称、作者及与他相关的信.

  摘要

  人们是为了判断是否想读这本书才去看书评的,因此你应让他们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小说的评论可对主要人物作些介绍,但只需简要点出部分情节即可.没有比评论者泄露了小说结局更让作者和准读者更恼火的事了!通常我简介小说的前三分之一或前半部分情节,忽略副情节.在冲突即将解决时,某个人物要做出决定时,或一个主要的活动场景即将开始时,戛然而止.

  非小说的书评则应提供所有重要信息的概览,其中包括重大的日期,人物地点,观点及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阐述.

  适当地引用书中原文可使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要寻找那些机智、动人或有力的话语,并对它们产生的背景作一番描述.除非编辑准许你篇幅拉长,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将引言限制在一两句之内.不要忘记在每句引文后面注上页码出处,这样编辑可以核实.

  有的作者不介意为缺乏价值的书做书评,甚至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我不是这样,如果在一本书的前20或30页未发现任何让我喜欢的东西,我会将它寄回,这样别的评论者可获得机会.既然有那么多的好书值得注意,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我认为没有价值的书上呢?我写过各种各样的评论,尽管这些书也有缺点,但我会诚实地告诉读者,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什么值得一读的东西.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将你的评价分为两大类会很有帮助:

  ·内容:作者所表述的.

  ·文体:他或她是怎样表述的.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就文体来说,要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

  ·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陈辞滥调还是富有创意.

  尽量使用新颖的形容词,我的原则是:在我的评论中决不允许出现任何陈腐的形容词.

  评论非小说文章时,虽然你也得提到文字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内容比文体更重要.需考虑的有:

  ·作者对材料的驾驭是否充分彻底,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结论可否被作者提供的材料充分证实?

  你可以对作者的结论存有异议,但必须尽量客观,不要说,若我写会如何如何.

  简要的总结

  使用有力度的词语,尽量简短地总结你对此书的观点.如果可能,与篇首的评论遥相呼应.

  在我给依赛玛利·瑞德的书《日本的崛起》所作的书评结尾,我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还加了一个转折,呼应了开篇的观点:"……这篇聪明、骇人的小说,正是我们抵制拘泥形式的学术风气的一把利器."

  参考资料:

  关于

如何写一篇小说的评论(魔道祖师小说评论)

小说评析的写法,大家来支支招吧,谢谢啦!

  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论批评》)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和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应该怎样定题呢?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1)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2)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3)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评论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58容,并且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一、内容释义;二、感觉感情;三、语言调整;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四)写作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如何对小说的情节描写进行评论?

     红楼梦读后感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精品(文)实时阅读<<<<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teambuilding-cq.com/teambuilding/10226.html发布于 2021-04-0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前程书宫,小说,小说网,小说阅读,小说阅读网

阅读
分享